湖南邵阳 永州

     

 

 

湖南永州

 

 

    永州古称零陵,隋朝始称永州,别称“竹城”;因其地zhi有潇水、湘江汇合,故雅称“潇湘”。是历代诗人与文学家用武之地,北宋著名诗人欧阳修就有“画图曾识零陵郡,今日方知画不如。”的诗句。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就有“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的诗句。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永州八记》等。

 

    永州是一座山水江河交融的城市,一座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一座民营经济发达的城市,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一座充满活力与激情的城市,一座充满魅力与梦幻的城市,一座充满智慧与故事的城市。永州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瑶族文化、楚文化发祥地之一。永州各地风俗习惯仍然有着以下共同特征: 勤劳古朴 这是永州各地风俗习惯的本质特征。永州境内山峦重叠,溪河密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自古以来,永州人民就在这里“火耕水耨”,“以渔猎山伐为业”,逐步形成了勤劳勇敢,不辞劳苦,心地善良,纯洁朴实的气质特征。

 

    因此,史称永州“人多淳朴”(《宋史·地理志》),“地有舜之遗风”(宋编《太平寰宇记》)。  热情好客 这是永州各地风俗习惯的突出特点,也是永州人民的传统美德。刘禹锡《送周鲁儒序》说,永州人“往往清慧而文”。

 

    宋《方舆览胜》说,永州“民知教化”。清李逢时在《东安县志序》中说,东安“民雍容而好礼”。凡到过永州的人,都有宾至如归之感。热情的永州各地人民,虽然待客礼节各异,但往往尽其所有以待客人。这种传统美德,一直流传至今。  能歌善舞 这是永州各地的又一特点。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永州境内的民间歌舞就广为流行。到唐宋时期,永州民间歌舞已成为普遍现象。宋《晏殊类要》说,永州“俗尚歌舞”。这也说明永州人民古往今来都爱美的享受。现在,无论是汉族地区,还是少数民族地区,每逢新春佳节,人们都载歌载舞。特别是江华瑶家的《长鼓舞》和瑶歌,祁阳的地方小调等,均称誉省内外。

 

    当然,与任何其他地方一样,永州的风俗习惯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其如“信鬼巫、重淫祀”(《汉书·地理志》),婚姻中的尚门第、重彩礼,以及重男轻女,宗族械斗等,都是消极无益的东西。这些消极的东西,古代有识之士也极力反对。

 

    如清代郡人常在就反对当时的陋习,如“婚姻多尚财帛,归妹每致愆期,虑嫁资而溺女,责聘礼而背盟”,“卜葬酷信风水,拘忌年甲,甚而逾界寻龙,远年停柩”,“居丧崇尚浮屠,而桑门之梵呗杂以俳优;有疾惟事祷祝,而巫祝之牲酒倍于参苓,济则归功于神,不济则委于命”等等(清道光《永州府志·风俗志·常在论风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永州风俗习惯中的迷信成分和封建宗法观念等消极因素,已大大减少,但其影响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消失,部分陋习又有回潮。

 

 

 

     

 

 

 

湖南邵阳

 

 

1、湖南祁剧

 

    邵阳流传最广的地方戏剧为祁剧。祁剧是湖南地方大戏剧种之一,它又称祁阳班子,民国初年称“祁阳戏”,清末又名“楚南戏”,因形成于祁阳而得名。

 

2、邵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旧称“花鼓”。湖南民间小戏剧种,兴起于旧时邵阳县境,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称为邵阳花鼓戏。主要流行于邵阳市和邵东、新邵、邵阳、隆回、洞口、新化等县市,以祁剧宝河派戏白结合邵阳地方语言为舞台语言。

 

    20世纪50年代命名为“邵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的音乐源于当地山歌小曲,在发展过程中曾受祁剧音乐、宗教音乐和说唱音乐的影响,演出风格诙谐、活泼、明快清丽。

 

3、宝庆竹刻

 

    宝庆竹刻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滩头年画

 

    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产地在邵阳隆回滩头镇。隆回滩头年画形成于唐朝李世民时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最后一代传人高腊梅创作了29个年画版本,其中有一版本《老鼠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