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廖莎)郴州市文广新局邀请我校南岭走廊乡村振兴研究院刘卫平博士、黄静波博士、陈敬胜博士以及廖莎副教授受邀参加郴州市晋简研究会,为郴州市博物馆镇馆之宝“郴州晋简”的研究与开发运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把脉问诊。会议由郴州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蓝为华主持。
据悉,2003年11月湖南郴州苏仙桥出土1049枚西晋木简。这是我国首次在长沙以南地区出土成批古代简牍,标志着中国的简牍文化向南推进了300多公里,拓展到了南岭地区。这批郴州晋简不仅数量最多,而且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邮政、祭祀、生活等各个方面,是桂阳郡的政府档案,也是中国首次发现的西晋时期官府文献,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由于受历史因素及现实条件制约,郴州这批国宝级文物大部分还没有顺利回郴,在郴州博物馆展出的96枚晋简的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及艺术价值也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成为郴州历史文化的“痛点”。如何最大化的发挥郴州晋简的多重价值,为郴州注入独特的“历史之魂”,南岭走廊研究院的几位专家学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南岭走廊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刘卫平站在新时代的高度,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理论与实践素养,从学术与运用的视角,就郴州晋简的多重价值、实践认知以及如何让郴州晋简“醒过来”“站起来”“亮起来”,发表了既有学术高度又很接地气的观点。
刘卫平首先用“郴简不简单”来肯定郴州晋简的多重价值。他说,西晋王朝留下的文献不多,晋简在全国数量极少,郴州晋简不管是数量上还是内容上,在国内都是绝无仅有的,弥足珍贵,具有不可替代的唯一性,是打开认识了解西晋社会历史最好的“窗口”,也是郴州历史智慧的象征与浓缩,是郴州人民实现文化自信的最佳载体。在如何认知上,他以独特的视角提出要“跳出晋简看晋简”,郴州晋简作为郴州的文化符号和个性名片,既要深挖其本身丰富厚重的历史价值,又要突破就晋简言晋简,应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维度认识郴州晋简,充分挖掘其附加的政区治理、社会教育、艺术创造、文化产业等诸多资源,让郴州晋简“丰满起来”,打造晋简文化,以突出郴州文化的鲜明个性,彰显郴州文化的独特魅力,真正提升郴州全球影响力。
在谈到如何“活化”郴州晋简时,刘卫平动情地说: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要以学术化让其走得更远,汇集一批国内外学者开展学术研究,通过多学科跨界项目研发、高档次国内外学术会议、高水平学术团队攻关等,让晋简走出郴州,走向国内外,走向未来。二要以大众化让其走得更深,通过美术、书法、产品设计等文化创意,推进郴州晋简与百姓日生产生活深度融合,走入寻常百姓家。三要以产业化让其走得更活,在进行多学科的跨界研究,唤醒沉睡1700多年的郴州晋简的同时,应推进郴州晋简与文创产业的融合发展,持续创新性打造与晋简相关的系列产业。四要以开放化让其走得更广,打破政企界限分明的思维,尤其应加强与区域内的高校研究。他建议郴州政府各部门加强与我校南岭走廊乡村振兴研究院的合作研究。他说,西晋王朝是国内南方少数民族的形成期,这批郴州晋简的出土,为研究南岭走廊多民族的形成提供了丰富、可靠的历史文献,是探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历程的绝佳视角,为南岭走廊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增长点。现在我校南岭走廊乡村振兴研究院拥有40多位学缘结构合理的博士教授,具备了开展郴州晋简研究的学术条件和研究实力,共同攻关让沉睡千年的郴州晋简活起来,将不是“梦”。
黄静波说,鉴于郴州晋简的不可替代性和独特性,应结合郴州的文化旅游给予开发利用,并提出了极富创意的“西晋文化体验区”项目的构想,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陈敬胜针对郴州晋简研究的滞后性,提出了跨学科、跨区域与高校深度合作共同包装课题,发表成果的思路,为郴州晋简的创新性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方向。廖莎从文化创意的角度就郴州晋简的产业化问题发表了建设性的意见。